我们是应该「断舍离」还是「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」

  • 作者:麦克船长(钟超)
  • 微信:sinosuperman

引子

我们夸夸其谈着自己的风光往事,好不热闹。隔壁的老王也在,他一手扶在桌上,一手在胸前比划,上嘴唇一碰下嘴唇,段子信手拈来,逗得我们捧腹不已,笑声绕廊。老韩也开始讲起了衡水的传说,每次都不重样儿。猛兄靠在门框上,笑得眼镜在鼻梁上乱颤。

宿舍里,只有来自黄冈的老朱一人,默不作声,不时看两眼手中的书,不时又看着正在说话的人,被逗得也跟着笑起来。

「嗨,我说老朱,讲讲你啊!」

「我就不提啦。」

「为什么啊?说说,说说!」

「我不太想提高中这些事情。你们聊,我先出去一下哈。」

「哎,真是的,行行行,你去吧…… 刚才咱们说到哪了?」

那是十年前,我和我的大学同学们刚刚入学不久,在宿舍里一起回忆着各自高中的趣事,吹着高考高分的牛逼满天飞的日子。

毕业后,老韩去中科院的北京某研究所读书,老王去了佐治亚(GalTech)读博士,猛兄去了伯克利(Berkeley)。老朱是我们这些人里最有出息的,他去了斯坦福(Stanford),研究火箭和空气动力学什么的。而我去了后来成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华南某互联网公司。

每个大学入学之初似乎都是这样,大家都是对高中那些事儿念念不忘,对高考的得与失记忆犹新。在多次聊天中,老朱对这类话题都打了哈哈,我就开始有些好奇。某次和老朱单独相处,聊了很久,聊开了后我问起了此事,老朱带着那么一点假正经的样子对我说:

我给自己订了规矩,叫「不提三高」:高中、高考、高分。

为什么?我想在读这篇文章的你,从标题可能猜到了一二。老朱解释了原因,用后来流行的话概括说,就是「断舍离」。

断舍离

「断舍离」一词,出自于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所著的同名书籍《断 · 舍 · 离》,在此书出版后,这一词开始流行起来,那大概是在 2013 年。这词本意是指一种实操性很强的整理术。而整理术,则是带有浓重日本文化色彩的一种关于生活物品整理的方法论。

image

进而,这种理念得以传播后,便超越了整理术的应用范畴,开始影响一些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。

无论是老朱的「不提三高」,还是山下英子的「断舍离」,其隐含的本质都是,不要沉溺于过去。言谈,图一时口快,却把你带回过去,更囿于成败得失,而弱化了未来的规划和执行力。实物,载过往回忆,但使你常念旧日,且占据生活留白,则减少了放空的机会和轻松感。

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

与「断舍离」一词同样流行于 2013 年前后的,还有一句话,叫「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」。这一句最早出自弘一法师的《晚晴集》。

image

2013 年,王家卫导演的电影《一代宗师》中引用了这句话而使其广为传播。

值得我们「念念不忘」的,必是让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能感到或力量、或幸福、或希望的憧憬或回忆。历史能够成书万卷,都是来自我们一代代人对过去的念念不忘,无论是坚硬的国仇家恨,还是柔软的儿女情长;科技能够加速更迭,也都来自于人类天性的好奇心驱使,不断探究已知问题的未知边界。

但我们有时会听到不同的声音:「不要活在过去」、「不要太执着」、「学会归零」、「学会放下」…… 还有列宁老师提醒我们「忘记过去,就意味着背叛」。

那我们什么时候应该「断舍离」,什么时候又应该「念念不忘」?有没有什么具备实操价值的方法?

用「正负反馈」来判断何时何为?

一个简单的办法,就是用「正负反馈」来判断。如果对某事、某人、某物的执念,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负反馈,我们就应该对此事、此人、此物「断舍离」;相反,如果是正反馈,则应该「念念不忘」。

「断舍离」最好的例子,一定是整理术。「扔东西」会给你带来极大的快感。克制自己的购物欲,不仅省钱,也会省空间,毕竟生活于现代社会的我们,空间是何其的有限。我们辛辛苦苦赚来一平方米要好几万块的房子,当然不是为了堆放那些「将来总会用到」而其实根本不会用到的废物的。

生命总被分成不同的旅程:中学到大学,大学到社会,国内到国外,工作到跳槽,合租到独居,单身到结婚,二人世界到家庭生活,一线员工到部门领导 …… 每次不同的人生状态跨越后,我们都会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规律,我们也更应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。

荣耀加身时,对我们的激励已经得到最大化,不必担心你从那次成绩中吸取的信心还没有被完全消化,而要担心它在你的心中风头过劲,以至于令你慢下脚步。

能够取得连续成功的人,往往都懂得「断舍离」

Yin 是我曾经的一位合伙人,在中学时获得了「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」,后来又取得美国一所顶尖大学的博士学位,并在多年后拿到很多华人留学生羡慕的美国某大学终身教职(tenure)。Yin 对探索高深技术问题,有着天生的狂热,类似这样的人我还认识不少。他们并不见得都谦虚谨慎,有得也是狂放不已,但都会保持较高的自律,很少放任自己。

在进入新的学校后,忘掉自己曾是「全校第一」;在来到新的公司后,忘掉自己是「核心骨干」。如果这时「念念不忘」,听到的回响,肯定不是什么锣鼓喧天,也不会是鞭炮齐鸣,而不过是自己的一个屁。

再过一年半,将是我的一位至亲离开我二十年整的日子。坦率地说,我不知道在十二岁时经受这样的打击,与在三十二岁、四十二岁时经历,有何区别,尽管我希望这来的越晚越好。但那种悲痛,真的会在几年后转变为长久的生活力量。我们的每个亲友皆有生老病死,我想很多读者朋友会明白这种转变过程。而这转变前后,我们应该怎样调节自己呢?

倘若亲人的离世,对你打击很大,此时刻意的忘却是很难的,相反在一段时间内你都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。但那段时间过后,你应该「断舍离」还是「念念不忘」?我相信大多数成年人能够处理好,一般我们会把这种「想念」转化为生活的动力,他们的离去会让我们懂得更多,比如珍惜,比如完成遗志。这都是对未来的「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」,这也便是对生活的正反馈。

所谓「化悲痛为力量」,具体操作起来的办法,则是在痛苦初期尽量「断舍离」,尽量转移注意,尽量寻找排解出口,无论这种痛苦是来自工作、家人,还是学业、朋友。而后期开始,化为力量,才能「必有回响」

后记

此篇的成文之日是 2017 年 2 月 1 日,农历丁酉年正月初五。在新的一年里,我也要对过往做个整理,对未来做个规划。而读完本文,不论你身处何时何地,也可以在心中整理一下,看看对哪些事、哪些人、哪些物应该「断舍离」了,而又对哪些事、哪些人、哪些物应该「念念不忘」。

然后,我们一起等待,那声回响。